未成年人犯罪呈现犯罪年龄、文化程度“两低”
昨天,杭州市检察院发布了一份关于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白皮书,详细披露了2014年至2016年间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和新特点。这份报告如同警钟长鸣,警示我们关于孩子们面临的危险和挑战。
让人震惊的是孩子们参与网络犯罪的情况日益严重。一些孩子集结在一起,利用流量攻击网站,导致服务器瘫痪,这不仅展现了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,也让孩子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,甚至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。这样的行为令人痛心,同时也让我们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。
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,一些孩子涉足了毒品犯罪,为成年人进行毒品交易充当马仔。这些孩子原本应该在阳光下成长,却不幸陷入了犯罪的泥潭。
杭州市的未检工作在面对这些挑战时,始终坚持“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”的原则,以及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方针。为了挽救这些孩子,他们努力降低不捕率和不诉率,按照“少捕慎诉少监禁”的要求,积极落实轻缓刑事政策。为了避免涉罪未成年人被“标签化”,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,符合封存条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,都会进行技术性的档案封存。
白皮书还显示,部分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区域化集中的特点。例如萧山、余杭地区,侵财类、人身伤害类犯罪较为突出。一些新型犯罪也在部分地区出现,如非法生产销售假药、非法经营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未成年人犯罪在年龄和文化程度上呈现出“两低”现象。近三年来,14-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,而涉罪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,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孩子占据了较大比例。这部分孩子的帮教难度大,再犯率高,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。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形势,我们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共同努力,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、和谐、安全的成长环境。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孩子们的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,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。